【牙醫師解答】一定要知道的口腔健康Q&A大集合

【牙醫師解答】一定要知道的口腔健康Q&A大集合

【牙醫師解答】一定要知道的口腔健康Q&A大集合

這篇文章來為大家解答刷牙、洗牙常見問題,說明刷牙順序、牙線與牙間刷的使用,並解析鹽水漱口消毒迷思與洗牙知識,教你建立正確的口腔保健觀念,從根本守住牙齦健康,預防牙周病。

Q1. 沒吃東西也要刷牙嗎?

要!口腔內的細菌種類數目龐大,這些細菌在吸附醣蛋白成份後,黏附在牙齒表面上就形成「菌落」。而細菌也會靠口水養份生存繁殖,通常在刷過牙後的幾小時內,細菌又會開始會再度累積。因此牙菌斑形成和吃東西有關但非絕對相關,即使沒有進食,牙菌斑也會形成。

牙刷牙膏電動牙刷示意圖

 

Q2. 使用牙線牙縫會不會變大?

正確使用牙線並不會造成牙縫變大,因為健康的牙齒在生理上具有可回復性,不會因為暫時力量的壓迫就造成牙齦萎縮。

Q3. 牙線棒很方便,是否可以取代傳統的牙線呢?

雖然使用牙線棒比較簡易,但是牙線棒的牙線部份很短,僅有 1-1.5 公分,除非一直更換新的牙線棒使用,否則它沒辦法像一般牙線可以輪替。

用已經污染的牙線部分去清潔不同牙面,容易把前幾顆牙齒清潔下來的牙菌斑污染到後面待清潔的牙縫。因此,牙線棒不是我推薦的牙縫清潔工具。

Q4. 如果感覺沒東西卡在牙縫,就能不使用牙線或牙間刷嗎?

在前文有提到,即使沒吃東西,牙菌斑仍然會累積。因此,建議就算沒有吃東西,每天仍然要用牙線和牙間刷。

牙周專科葉立維醫師示範正確牙線使用方式,拉出約45公分長的牙線以利操作與清潔

牙線長度建議約45公分或一個手臂長,操作更順手也較衛生

 

五種不同尺寸的牙間刷,標示對應的直徑尺寸從0.6mm至1.2mm,用於挑選適合牙縫的牙間刷

牙間刷有0.6mm ~ 1.2mm不同尺寸,建議選擇可輕鬆放入牙縫、不需硬塞的尺寸,以避免傷害牙齦

📌 想進一步了解正確的刷牙、牙線和牙間刷使用方式,以及在挑選牙刷、漱口水等工具時要注意哪些地方,可以參考:正確刷牙、洗牙觀念與5大牙齒保健工具挑選技巧

Q5. 要先用牙刷還是牙線潔牙?

根據 Mazhari 在 2018 年於美國牙周病醫學會期刊中發表的論文指出,先使用牙線清潔牙縫,再用牙刷刷牙的話,和相反的順序相比,能夠去除比較多的牙菌斑。此外,先用牙線的組別,氟離子濃度較高,顯示牙膏含有的氟化物較容易被吸收,因此有機會降低蛀牙率。

Q6. 牙周病會不會傳染?

2005 年曾有荷蘭學者針對牙周病細菌和傳遞方式做文獻回顧探討。他們發現牙周主要致病菌有 A. Actinomycetemcomitans 和 P. Gingivalis;前者的垂直(父母⇄子女)傳染相關性達到約 30%-60%,後者比較罕見。

至於水平(配偶之間)傳染相關性,前者大約是 14%-60%,後者是 30%-75%,說明了牙周病菌可能是會經過口水傳遞的。因此家人共餐時,還是要盡量避免互相傳遞口腔細菌。

從我們的角度來看,細菌的傳遞並不代表細菌一定會累積。最好要在用餐後好好把食物殘渣、細菌、牙菌斑徹底清潔,避免累積成為牙結石,才是避免發生牙周病或牙周病惡化的最好策略。

Q7. 用鹽水漱口消毒有效嗎?

在我的門診曾遇過不少患者會使用一些偏方來自己處理口內問題,「利用鹽水消毒」就是其中一項,通常這並不是我會建議的方式。雖然食鹽本身並沒有毒性,但如果是直接塗抹或是鹽水的濃度過高,甚至還可能會造成反效果。

會使用鹽水消毒的患者,大多是用在「嘴巴破」或是「漱口消毒」兩個目的:

❶ 如果口內有潰瘍或是傷口,直接塗抹的方式不但不會使傷口癒合,反而會過度刺激口腔黏膜造成癒合不良。

❷ 若是口內曾接受過手術治療或拔牙,有些患者也會自己拿鹽水來消毒。他們常會誤以為濃度愈高愈有效,甚至有些人還認為含鹽水如果沒有痛一下是不會達到殺菌的效果。但其實這樣反而是不利於傷口癒合。

在牙科的經驗,只有少數因為拔牙後發生的乾性齒槽炎會建議使用生理食鹽水或漱口水,其餘方式我會建議和牙醫師討論後再看看是否需要使用。

至於針對預防牙齦發炎或牙周病,研究顯示用鹽水漱口是無效的。這是因為當牙菌斑附著時,還是要用刷牙工具利用摩擦力才有辦法清除。因此,還是要回歸到正確的刷牙方式與定期檢查,才能有效預防牙齦炎與牙周病。

漱口水示意圖

正確洗牙小知識

再怎麼認真清潔牙齒,口內也一定會有一些死角是刷不到或是我們容易忽略的地方。因此健保半年給付一次全口牙結石清除的療程,目的就是讓患者能定期檢查、清潔,追蹤與治療。牙周狀況或條件較差的患者,甚至三個月就需要做一次檢查、清潔與預防。

洗牙又稱為「牙結石清除術」,目前牙醫大多數是使用超音波洗牙機,利用振盪方式清潔牙齒表面上的牙菌斑、牙結石或污垢。洗牙過程中洗牙機頭震動的頻率大約每秒 25000 到 42000 次、震動幅度大約是 0.006 到 0.1mm 左右,通常會同時噴水降溫,在正確的操作下,並不會傷害琺瑯質。

洗牙多久一次?

健保有給付一般民眾每半年一次洗牙,而孕婦則是三個月一次。懷孕婦女在孕期間內分泌改變,口腔清潔不佳時,更容易造成牙齦發炎流血或是肉芽組織增生,這些狀況會加重牙周病。

研究顯示,嚴重牙周病孕婦患者,新生兒體重過輕或早產的風險會增加。因此牙醫師公會建議,放寬孕婦健保給付洗牙時間,間隔三個月洗牙一次。

此外,如果有系統性疾病的患者,例如糖尿病、口乾症、腦血管疾病、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患者、使用雙磷酸鹽類或抗骨鬆單株抗體藥物患者、惡性腫瘤患者,經醫師診斷後有需要也能縮短洗牙的間隔時間。

預約諮詢表單
歡迎填寫下方表單預約諮詢,我們將有醫療秘書主動與您聯繫。

    Related Posts

    Enter your keyword